蛤地社区属于东莞市南城街道管理,位于南城街道的东南面,东莞大道旁,与美丽的东莞植物园相毗邻,水濂湖大道和石鼓连接线、环莞快速路经过辖区。社区现有户籍人口3154人(汉族,客家人),常住户数902户,新莞人约6000人,社区地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。社区下辖蛤一、蛤二、蛤三、大进步、前屋钱、龙旺埔、立新、新农村、青竹笋和新板岭10个居民小组,全部讲客家方言。
蛤地这个地名源于该处的中心地段有一坟墓外形似青蛙,而被称为“蛤地”,因东莞方言及客家方言称青蛙为“蛤”(ged,读阳平,音急),称坟墓为“地”(读上声)。明崇祯及清康熙《东莞县志》恩德乡第十都只录有前屋钱村名。清宣统《东莞县志》缺口司属下始见有蛤地、龙旺阜、连登、青竹笋4个村名。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最早是李氏族人由五华县迁居龙旺阜后再迁入青竹笋,其次是黄姓族人于同治十年(1871年)由福建迁入龙旺阜。其余各姓氏族人都在光绪年间由外地迁入,只有百余年历史。蛤地社区由多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,民国23年(1934年),属第一区清平乡。民国36年(1947年)属第一区濂平乡。1949年10月东莞解放后,属第二区杨西乡。1952年12月,归属榕龙乡管辖。1953年春,榕龙乡划归第十二区(后称厚街区)管辖。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,榕龙乡划归横岗大乡管辖。1958年3月,撤销环岗大乡,榕龙归属篁村大乡。1958年9月,归属附城人民公社,与西平一起合称榕龙营。1961年6月,属篁村人民公社,称蛤地生产大队。
1958年修筑水濂山水库时,连登、大埔、龙旺埔处于库区内受淹,全部村民搬迁,连登、大埔的新居民点称“立新村”,龙旺埔黄姓村民另建龙旺埔村,其它姓氏村民建立新居民点,称“新农村”。1966年厚街人民公社修筑坑口水库时,草塘村的210亩水田被淹没,村民迁去厚街的江山村和赤岭村。1969年,西平生产大队的小板岭村划归蛤地生产大队,称“新板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