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古代,立春是个很大的节日。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
首先,是要祭祀春神。
“立春大如年”。立春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春神。《魏书 礼志》记载:“立春之日,遣有司迎春于东郊,祭用酒、脯、枣、栗,无牲币。”这说,到了立春,皇帝会派遣大臣执行迎春典礼,以酒、脯、枣、栗作为祭祀用品。只是没有用牲币,够不上大祀的级别。
到了隋唐时代,立春祭祀春神的规格提升了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:“顷代郊祀之服,皆用衮冕,是以前奏迎气祀五帝,亦服衮冕。愚谓迎气祀五帝亦宜用大裘,礼具一献。帝从之。”
在大唐盛世,社会安定,百业兴旺,从皇上、大臣下至平民百姓,都很重视在立春这天,或举行官家仪式隆重地庆祝,或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欢喜过节。在《旧唐书·礼仪志》中有一段说明:“武德贞观之制,神祗大享之外,每岁立春之日,祀青帝于东郊。”在立春当天,大致进行四种活动——“祭春”“鞭春”“饰春”“咬春”,全国上下,无论是皇亲国戚,还是贩夫走卒,都参与其中。
其次,是要祭祀祖先。
中国是非常喜欢寻根问祖的民族,对于自己先祖有着十分浓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。对于不尊重先祖的人,人们专门发明了一个贬义成语送给他“数典忘祖”。到了立春这个重要的节日,人们总是要以各种方式来祭祀自己的祖先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立春也形成了众多民俗。立春的民俗具有“除旧迎新”的特点,戴春胜、“咬春”等等,都具有一种应景的仪式感。
“鞭打春牛”祈求丰收
在农耕社会,立春对农事活动有重要的意义,民间都很重视,民间的庆贺活动更热闹一些。立春举行的活动叫做“迎春”,要报春、送立春帖子,还要迎句芒神并“撒豆消灾”。人们关心土地耕种,立春时,“鞭打春牛”的出现,也就自然而然了。所谓“春牛”,可能是用纸糊成的,也可能是泥做成的,然后在“春牛”肚子里装上五谷。